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18:49:57
区块链技术具有难以篡改、可追溯、可溯源、安全可信、异构多活、智能执行等优点,是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雏形,是新型的价值交换技术、分布式协同生产机制以及新型的算法经济模式的基础。
由于账户行依然还在实质性管理客户与账户,不会导致商业银行被通道化或者边缘化。最令人感到意外的大胆之举是,2020年3月27日美国推出2.2万亿美元刺激计划法案,在其初稿中提出通过数字美元钱包向相关家庭直接发放现金补助,并给出详细的数字美元设计。
数字欧元报告甚至将CBDC计息作为未来可能的货币政策工具选项。新加坡Ubin项目第四阶段成功演示了即使不存在双方司法管辖区共同信任的第三方,基于哈希时间锁定技术,亦可以在分布式账本上实现跨境、跨货币的原子交易。但事实上,并没有人将支付宝、微信支付中的资金看作央行数字货币。例如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就还没有接入中国央行支付系统。虽然最终稿做了删除,但数字美元偶露峥嵘,令人惊艳。
但这些负债不是CBDC,因为最终用户不具有对中央银行的债权。英格兰银行副行长本·布劳德本特(Ben Broadbent)最早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可是,如果你把这个楼的未来租金收入据为己有,外部投资者也会抗议但要容易接受得多。
清廷没有透明的财政帐目,一般税收难以做支付抵押。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各王朝都要往国库存钱,国库满才是朝代兴盛。按今天的标准看,这种国债水平不算高。可是,从左宗棠西征到甲午战争,再到庚子赔款,清政府的确做了借贷,利用借债平滑大额突发支出的影响,那么,为什么最后清朝还是垮台呢? 这里,我们当然知道金融只是帮助解决融资问题,可以延长王朝的寿命,给它提供改革的时间,但不能解决一个腐朽王朝的所有问题。
从1820年到1914年间,英国在拉美洲共动武40多次,其中26次是以讨债或者其公民财产受到侵犯为由,墨西哥、委内瑞拉、乌拉圭、智利是经常挨打的国家。1903年的实际财政赤字约3000万两,占财政收入的28.6%。
以前没有培植发展债券市场,一下就想募资这么多,当然很难,这就迫使清廷放弃此路。在这些外债安排中,年息在4-5%,期限在36-45年。到1902年,国债累计到7.5亿两上下,为当时GDP的23%左右。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今天我们就来谈晚清国债安排的问题。
根据此税率,我们从1903年的财政收入推算出,那年的GDP大约是32.8亿两。对于一个没有财政赤字经验、更没有国债智慧的王朝来说,这的确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如果管理层侵吞公司一部分未来收入流,那么在多数国家里投资者会觉得这不是大问题。接下来,清政府希望在1898年5月16日之前全额付完剩下的8300万两库平银,以便免掉给日本的利息,更重要的是从日本手中收回山东威海卫。
就如上次讲到明朝的那些事,过去的王朝往往到最后毁于战争开支引发的财政危机。要么将公司资产拍卖清仓,把拍卖所得给债主。
而如果当时国内的金融市场也能提供这样的条款和金额,并且货币体系也像英国那样发达,那么,占GDP仅23%的7.5亿两内债就不至于压垮清朝。二,由于国债跟公司债、个人债不同,如果发生赖账违约,债权人不能去接手国家或改组国家。
1838-1839年每年盈余超过白银500万两,1840年盈余300多万两,1843年最少,只有35万两银,等等(参见张国辉《中国金融通史》第二卷)。那时候,债权方还真的可以没收债务赖账的国家,将其变为殖民地。领土和资产也不能用来为国债做抵押,因为即使发生国债赖账,投资者也不能去获得这些领土或资产的。清廷如何借国债 看到清朝时期的主权债国际规则,而国内又没有成型的公债市场,清朝是如何借外债的呢?外国银行怎么保障自己的债权利益呢? 清廷显然不能用土地或者故宫这样的资产作抵押,因为这些抵押品如果执行起来,全国人民要造反了。当然,在1907年之前,世界不是这样的。从这一角度看,晚清的财政与国债状况并不比今天的差,只是清政府的征税能力和公债市场能力远不如今天发达。
例如,1838年墨西哥政府因没钱而宣布停止支付欠法国投资者的债务,随即法国派海军赶往墨西哥讨债。如果它有了金融提供的时间而不做实质改革,王朝当然难以为继。
为了实现这些支付,第一笔是从俄国与法国银行借1亿两,期限36年且年利4%,其中5000万两做为付给日本的第一期,3000万两用于从日本手中赎回辽东半岛。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内战,持续时间久,涉及省份多,等到内战胜利时朝廷财务也耗干了。
结果,就安排了英国人赫德主管海关并以关税做抵押,借到利息在4-5%、期限在36-45年的大额外债。可现实是清廷当时只能靠外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约束使其难以翻身。
那么,3000万两财政赤字只是1903年GDP的0.9%,远低于1998年后中国财政赤字通常为GDP的2.5%至3%的水平。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债主的主导下将公司管理层换掉并对其业务模式进行重组。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按照今天的标准看,晚清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水平根本不算什么,清朝的灭亡不是国债本身所致,而是由于清朝自己的金融市场发展得不够深和体制改革太晚所致。几个月后,英国与西班牙发现法国军队的目的远不止是为了向墨西哥讨债,而是想把墨西哥占为殖民地。
1861年,墨西哥政府又停止支付拖欠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公民约8000万美元的债务,结果,1862年1月英国派700海军士兵,法国与西班牙共派8500名士兵赶到墨西哥的VeraCruz港城,攻打墨西哥。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讲,这差不多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唯一安排。
那么,清廷是如何借外债呢?以甲午战争赔款为例。两笔都以海关关税作质押。
相对于当时的GDP或国民总收入而言,这个财政赤字和7.5亿两国债并非像以往历史书说得那么可怕。于是,那些弱小国家对国际秩序无发言权,而那些军事强大的国家都把武力执行合约,武力保护产权看成是债权国的一种权利。
同时也约定,如果清廷在3年内全数付清,利息可免除。三,这些外债条款是当时国内金融市场难以提供的,帮助延长清朝气数,因为如果当时借不到这些钱,清朝可能被迫割让更多领土给日本和西方列强,中国历史可能不同。按照香港岭南大学刘光临教授的估算,19世纪末中国总税负约占国民总收入的3.2%。此后,英国与西班牙军队撤回,但法国则一直占领到1867年。
由此,这些外债使清朝难以翻身。比如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年份里,清朝还是年年有财政盈余,而不是最大化投资发展,甚至借钱强化国力。
1895年《马关条约》要求中国给日本2.3亿两赔款,分8年付清,第一次是签约后6个月内。于是,清廷从1865年开始涉足外债,加上1894年甲午战争借款、1895年《马关条约》和《辽南条约》给日本2.3亿两银子的赔款所引发的一系列借款,等等,到1898年底清政府共借外债3.5亿余两。
第二笔是清廷与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签订的《英德借款合同——1896年五厘金债合同》,期限36年但年息5%,金额1亿余两银,支付日本的第二期赔款和第三期利息。这就是为什么主权债不好处理,一旦债务国要违约,你没有办法去应对,这一点是你今天投资主权债时必须记住的。
发表评论
留言: